2012届(3.13)厦门市高三文综质检
地理综合题答题分析
(初稿,供讲评参考)
附高三地理教师培训讲座
杨思窍:如何讲评试卷.ppt
37题第1小题
⑴问题:
①等值线表示的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等值线分布特征混为一谈,如等值线密集表示地理现象空间变化大,等值线弯曲的区域表示该区域值偏大。
②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存在问题,正确的方法应从宏观到微观,但不少学生的判读时更多的是直接进入微观部分,所以在表达分布特征时,让人的感觉就是一头雾水,如:西部与海岸线平行,由沿海向内陆变大,东部与纬线平行,由南向北变大,中部向南凸。
③地理现象分布特征的表达缺乏地理思考,如固态降水率中部向四周,内陆向沿海递减,这种表达说明该同学已经看出等值线的分布特征,但没弄清楚该等值线变化的原因。
④语言逻辑性差,因果倒置,如气温高,纬度低这样的表达。
⑤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如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熟悉,“暖流”答成“温流”等。
⑵教学建议:
①建议专门做一个等值线专题训练
②有必要再加强审题指导,特别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指导,如降水量和降水率的不同。
③地理“三基”仍需加强。
37题第2小题
⑴主要问题:
①回答问题没有主语,没有针对所给区域来回答相关问题。
②对比山脉两侧坡面的坡度时,用词不当,如“东南坡地势低、西北坡地势高”、“东南坡相对高差小、西北坡相对高差大”、“东南坡地形平坦”、甚至是“东南坡地势低洼”。
③S半岛的东南坡是向阳坡,又是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利于森林生长。但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套用平时所学知识“降水丰富、水热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为了说明该半岛是迎风坡、降水丰富,不惜把该半岛的风改为东南季风或东南信风。
④分析一种地理现象的自然原因,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没有思路,没有知识框架,导致漏点而丢分。
⑵教学建议:
①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化,用词准确。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通过平时做题训练,典例分析而达到目的。
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一些套路。若学生容易忘记,要多次训练。
37题第3小题
⑴学生出错情况:
①概念不清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表述为光照充足且降水丰富、全年温暖多雨等;
用海洋性来代替气候类型;
适合牧草生长的条件答为间接原因——常年西风带控制;
社会经济条件中,表述了人口、城市密集,又紧接着劳动力充足, 显然误将乳畜业当成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了。
将“植被”等同于“牧草”。
②踩点不全
答案“人口、城市密集”与“接近消费市场”只写出其中之一。
③生搬硬套
将所有能想到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罗列出来,如土壤、地形、水源、交通、政策技术等。
无法判读出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笼统写为水热条件好、光热充足。
不加判断就用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概念来解答,答非所问,关联错误。
④判断失误
将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判断为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⑤用词不当
如市场开阔,有的考生还随意缩写,如气候类型表述为温海、温带海洋性。
⑥字误较多
如多滋牧草、木草。
⑵教学建议:
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应该一直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只有理解正确,才可能活用并运用到位。
②结合案例教学,正确用模跳模。选取典型的例题,训练和培养学生迅速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并将相关知识迁移到新问题情景中的能力,切忌简单地罗列答题框架。
③加强审题指导,避免思路走偏。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找出题目关键词,明确题目设问的方向,再来组织答案,匆忙下笔容易离题。一般来说,方向找对了,解题就成功了一半。
④规范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表述,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解答问题。
⑤在平时的作业里有错字必纠,减少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频率。
37题第4小题
⑴第一问描述S半岛海岸线的特点,总体得分较好。主要存在问题有:
①不会判别海岸线的曲直。部分同学将东西海岸分开回答,如“西部曲折,东部平直”、“西北平直,东南曲折”等。
②不善于使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述。如“海岸线凹凸不平”、“海岸线崎岖”、“海岸线密集”、“海岸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等。
⑵第二问“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得分较差。主要存在问题:
①曲解题意。没有理解本题中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海岸线,写成“纬度高,海洋结冰,不利于海上航行”;“沿岸有暖流有利于航行”;等。
②不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答题的思维仅局限于航海业,漏答旅游、渔业、对外贸易、进出口加工等产业;或只答“有利于经济发展”;或答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
③离题:回答西海岸峡湾海岸的成因等。
⑶创新答案:
不少学生在分析海岸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分析了不利影响。应该说,这是值得老师们高兴的。这道试题的评分答案中没有关于不利的影响,是有些不妥。一些学生在表述不利影响时,总体围绕以下几方面:
①曲折的海岸可能加剧风暴潮对沿岸的破坏;
②当全球变暖引起海面上升时,海岸漫长,许多沿海地区被淹;
③海岸曲折不利于沙滩旅游业的发展。
⑷讲评建议:
①加强对题目设问的解读。在讲解第二问时,要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回答不利影响的努力。因为对经济的影响,肯定应包括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尽管本次改卷没有得分,但相信高考的评分标准会考虑不利方面的。此外,要注意“影响”的主体与客体的逻辑关系。
②加强答题用语规范化训练。可以列出若干意思相近或似乎相近的词或表述句子,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共同辨析真伪,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给予点评。实践表明,单纯老师的讲解是低效的。
选答题40(A)
⑴答题情况:
①未填涂选项而作答选修B或选修C的答案甚至回答到历史的答案;
②错答:大陆坡、海沟、海床、海岭、岛弧、海底平原、海盆、洋盆等名称;甚至回答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
③等深线数值判断出错:200米到1000米的等深线占据大部分地区、图上没有等深线分布。
④第二小题做得较好,基本上能答到寒暖流交汇、陆地径流、大陆架浅阳光充足导致的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但错别字较多如:饵料写成耳朵的耳。
⑵原因分析:
①地理概念不清:
无法正确区别等高线和等深线、大陆架和大陆坡、海沟和海岭等地理概念。
②读图规范性有待提高:
忽视图例中的等深线、海域的图例、经纬线的数值而判断为南半球或粗心地把等深线误认为等高线、把海域误认为陆地,陆地误认为海洋,从而导致把海洋海底地形误认为陆地地形。
③审题不规范:
海底地形误以为陆地地形,忽视甲海域这个空间信息,未能做到图文结合。
⑶教学建议:
①加强图表判读的步骤、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进一步加强等值线的专题复习;
②注意加强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的训练,做到穷尽题目中的所有信息,特别是图文表信息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③要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规范性:审题粗枝大叶,未能抓住关键词限定词,答题不够规范,出现错别字,且字迹较了草。
选答题40(B)
⑴据图归纳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题目要求据图归纳,因此:东南沿海多(主要在东南沿海)只给2分;但有加北部沿海少就给满分。
灾害损失是需要考虑受灾体,但整个沿海省份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还要考虑抗灾能力,比如上海,经济发达,但受灾并不严重。本题造成受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致灾因子,所以本题经济因素没给分。
特点表述出现较多的错误答案有:
①由南向北递减(本题材料不具有递减规律,所以不给分);
②由东南向西北(向内部,向东部)递减;(不给分);
③罗列材料中的城市不给分(没有进行归纳)
原因表述的主要错误有:
①没有注意审题,分析原因答成风暴潮的危害;②很多学生写受夏季风或东南风影响;③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④受海洋或海水或洋流的影响;⑤纬度低的影响;⑥套题,地势低平;降水多,多暴雨等等。
⑵阐述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性措施。
学生基本都会写修筑堤坝或防洪墙;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出现较多的错误是:
①没有注意审题,答了很多非工程性措施;
②错别字多,堤坝写成低坝
⑶教学建议:
①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本题考的是工程性措施)
②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并准确表述;(归纳分布特点)
③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④选修部分在建模的基础上引导准确应用。
选答题40(C)
⑴答题情况
本试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审题干,答题能分点做答,条理清楚,卷面清晰。部分学生不能紧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答,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①第一小题(6分)
本小题共两问,第一问日变化峰值出现的时间(2分),第二问分析人为原因(4分)。
第一问对峰值时间的判读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上午出现在8-10时或9时,下午出现在16-17时或16时前后、17时前后(下午5时前后),以上答案均给分。有一部分学生写出下午16或17时不给分。
第二问分析人为原因: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材料信息“朝九晚五”工作制度得出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大(路上行驶车辆多),汽车排放尾气多(大量排放),均按点给分。部分学生理解为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大,工厂排放废气多所导致;或只写到“汽车尾气排放”,没有强调这两时段排放“较多”;或写到汽车排放可吸入颗粒多,不给分。
本题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能结合材料信息“朝九晚五”工作制度来进行峰值时段的原因分析,大部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欠缺。
②第二题(9分)
本题主要分成两方面来答题:环境管理(3分)和环境防、治措施(6分)。
其中环境管理措施中: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加强大气环境(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制定相关法规,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满分3分,不重复给分)
环境防、治措施中:多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小裸地;公交优先,倡导骑自行车上下班(发展城市轻轨);车辆提倡使用绿色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少用煤做为燃料;城市施工时应注意防止造成大量的扬尘;避开空气污染高峰期进行室外锻炼;空气污染高峰期外出可佩戴口罩。(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满分6分)
本题问题:
部分学生只答环境管理措施或环境防、治措施方面;
部分学生在防治方面答成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定时定点洒水降尘;
部分学生答出限制私家车使用,提倡大众交通;
部分学生答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错别字较多,词不达意;
⑵教学建议:
①建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答题体系。如引导学生对“措施”阐述从“防、管、治”方面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②加强对图表和文字材料的信息获取训练,学会从图文中得出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③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还有待加强。
声明:以上整理自(福建省教育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美术报考指南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美术报考神器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