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开学季,又有很多的中国学生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路,近几年,留学风潮席卷中国,留学人数也在一年一年的增加。
早在100年前,出国留学就被视为一种强国之策。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国家仍在拿出大笔资金送大批公派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民间自发兴起出国留学热,无须国家投资,却为国家培养人才,自然是利国的好事。但当下风行的留学热中,掺杂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很多问题发生,如许多留学生花掉家中积蓄,搭上个人青春,到头来却是半途而废,有的甚至成为恶习缠身的“问题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一下当前的这股留学热,仔细思考一些诸如“何时出国为最佳留学时期”和“哪些孩子不宜出国留学”以及“出国留学是否就能镀上真金”等问题。记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这些问题,留学热中的一些现象令人担忧。
“海归”何以失去迷人“光环”
曾几何时,“海归”,即海外学成归来的那些留学生们,身上罩有一道令人敬慕的“光环”,那“光环”就像是通行证,能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如今,那“光环”在很多“海归”的身上不见了。
天津市亚安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出产高科技产品,其研发工作需要精尖的科技人才,但其总裁叶晨却对记者说:海归’我们不要。过去曾经招聘过,现在是一个也不招。不是我们不需要人才,问题是我们想要的人才没有,试用过的‘海归’一拨儿又一拨儿,技术创新的能力没见着,在国外养出的毛病却不少,让人失望。”
天津某著名酒店总经理也对记者说:“天津好多涉外高级酒店,按说‘酒店管理专业’的‘海归’们进这些酒店工作最合适。可事实却是他们找工作很难,为什么?一是这种人才多年来已近饱和,如今好多孩子出国都学酒店管理,回国就业面临激烈竞争的局面;二是这些孩子眼高手低,张口先问是否高薪,而且要求管理职位,可又没有管理的水平,好多人连一份像样的管理计划书都写不出来。有些‘海归’因特殊原因招进来了,不会管理就派他们去搞接待吧,一试又发现其英语很滥,不知他们那几年的洋学是怎样读下来的。你说尽是这样的‘海归’,谁还敢再要?”
天津开发区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对记者说:“我们公司,上至老总,下至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一些老留学生,年轻点儿的也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这些人吃苦耐劳,具有真才实学,是公司的栋梁。所以,我们公司聘用技术员工时,比较注重对方的留学经历。可是近几年,我们发现留学生水平在下降,不少‘海归’硕士研究生毕业,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还不如国内名牌大学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究其原因,发现现在‘海归’多是被外国高校用‘速成法’培育出来的。譬如在英国(美、澳等部分高校也是)读上一年,即可拿到相当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文凭。试问一年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好多学生一年中恐怕连语言文字都过不了关,怎能吃透读研所需的十几门课程?有些‘海归’拿着文凭前来应聘,可一考试,却完全不是那回事儿,真不知他那文凭是怎么来的?”
社会对“海归”态度剧变,苦了万千辛苦留学的“海归”。不管是怎样的“海归”,都有一段背井离乡的经历,都曾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回国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首先对其精神是一个残酷的打击。有的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地回到国内,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海归”黄鹏飞(化名)从澳大利亚回来后已在社会上漂了近两年,其父母着急,说现在IT专业多热,你学了好几年怎么就找不到工作?黄鹏飞自己心里明白,他那文凭是在澳大利亚时花钱买来的,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应聘,他怕被人识破;改行干别的,无法向父母和亲友们交代,于是就那么耗着,混过一日算一日。
“海归”李仲(化名)的美国文凭可是苦读5年拿下来的,是与环境有关的专业,学成后本想回国大干一场,不想其所学专业在国内过于冷门,使他求职遇阻。若要坚持自己的专业,他只能再去面对海外,而即使在海外,其所学专业仍是一大冷门,至此他深悔当时匆忙、草率地择取了这一专业。
“海归”魏志学(化名)当年考不上大学,花高价让“中介”把自己办到新西兰留学。外语不过关,上课听不懂,留学四年,打工、旅游的时间占去大半,最后勉强混下一张文凭。回国后找工作,一面试哪儿都不要他。最后发现干推荐、代办海外留学的“中介”不错,劝高中生出国留学,“劝”走的越多,收益也就越多。而他“劝”人的方法,就是以身说教,说:“看我,国内考不上大学,不是照样可留学?”
张氏夫妇上世纪八十年代赴美留学,后在北京创办一家颇具规模的私企,事业做得挺顺,不想其女儿留学的事情却让他们头疼。女儿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夫妇俩不想让女儿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苦苦挣扎,不等高中毕业,便把女儿送进英国伦敦一家费用昂贵的私立中学读书,准备将来在英国读大学。岂料刚过半年,女儿便哭天喊地地要回来,说父母不在跟前她惶恐不安。娘儿俩万里之遥天天在网络视频里泪眼相见。最后没办法,夫妇俩又把女儿接回中国,又想法儿借读北京知名的高中,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前后一番折腾,女儿怨声载道,天天抱怨父母当初的强人所难,以致耽误她一年的时间。父母纳闷:当初自己出国留学生活条件何等艰苦,不也学得挺好吗?女儿一年50多万元人民币供着,怎么就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
孙氏夫妇曾是记者的同行,前些年先后移居美国,并且带走了在国内读初一的儿子。今年,夫妇俩突然又把儿子强迫性地送回国内上学,理由是美式教育下看不到孩子读书写作业,看到的总是郊游、球赛和Party,两口子担心这样下去孩子学不到知识,认为还是国内的教育管得紧,来得实在。可儿子却不干了,抗议说中国的教育了无情趣,简直就是迫害,他已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威胁父母说“不回美国他就要逃学”。孙氏夫妇头疼了,吃不准到底应把孩子放在哪里?
采访中记者谈及孙氏夫妇的例子,某私企老总对记者说:“赶紧转告给他们,一定要把孩子留在中国,否则必会后悔不及。”原来,此老板再婚后怕女儿与继母同一屋檐下相处不快,加之女儿在国内连小学都读得十分吃力,便花钱让女儿寄宿到美国的一个家庭里,接受美式的教育,以为是弥补了因离婚给女儿造成的情感伤害。岂料几年后此君去看望女儿时,发现刚上高二的女儿有好几个男友,性关系混乱。他责备女儿不应如此随便,女儿讥笑他迂腐守旧;他责怪女房东为何不劝阻,为何不早告知他?岂料那位美籍法国老太太哈哈一笑对他说:“那是她自己的生活,你管得着嘛!”这老总听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有关留学失利、甚至失败的案例,形形色色,多得不胜枚举。
不良动机成为失败的“伏笔”
世人眼里,学业有成且学以致用是留学成功的标志。
当然,世事难料,做什么事情都有失败的可能,何况出国留学者都是背井离乡身处陌生环境中,存有太多未知的因素。但是,当一种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异常现象时,一如火爆的留学热中失利、失败的案例占到很大比例时,人们就应审视其问题所在,至少查出其原因。多年来记者多角度关注中国学生蜂拥出国留学之现象,广泛采访各种对象,发现导致很多人出国留学失利或失败的因素,就像“伏笔”一样早就埋在其出国留学的动机和选择上。
跨入新世纪,中国大陆出现了日益强劲的出国留学热。相比中国大陆历史上出现过的几轮出国留学热,此番留学热中最为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的大众化;二是留学年龄的少年化。过去留学在中国大陆曾是万千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大梦想,只有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或年轻的科研技术骨干,在国家的支持和资助下,才有出国深造的可能,如今出国留学已成了由平民百姓家自己决定的平常事;过去出国留学至少要到大学毕业之后,如今出国读书的年龄日益降低,初中生提前出国“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还在读小学就已开始出国“留学”。
人们习惯将本世纪新一轮出国留学热的兴起、特别是新兴留学热中两大特征的出现,归结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陆民众经济实力空前的增长。而实际上,催生这股留学热的动力,除钱之外,还有形形色色、有些甚至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动机。记者现将经观察和采访所发现的几种动机归纳如下:
一、留学深造,永远是大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永远都是这一事物的主流,并且始终引导着这一潮流。
二、中国大陆现行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高压的教学方式日益引起民众的抵触,过去中国人没办法,只好随波逐流,让孩子甘当“学分”的“奴隶”。如今很多家长很早就为孩子制定了高中毕业即去留学的规划,不让孩子再当“学分”的“奴隶”,把出国留学当成了挑战或说是逃避应试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认为“留学”年龄越小,越有利于语言的掌握和融入当地社会。有这种认知的人,多是有过留学经历的家长,当年他们出国留学时都已是成人,对此有过深切的体会。
四、盲目崇拜出国留学,视出国留学高人一等。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多是没有留学经历且在想象中把外国教育过于神化的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一留学,就是把他(她)送上了成才的轨道。
五、急于求成的心理。北师大附中一位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该校培养的应届生具有很强的高考竞争力,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考生数以百计,但其同班同学中仍有超过40%的学生准备放弃高考,直接出国留学。理由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失去信心,认为在中国读大学4年是耽误工夫;再就是竞争激烈,认为早出去可以早成才。而其家长们也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然要留学,那就越早越好。
六、出国留学变成了部分学生乃至家庭的“面子工程”。如今在很多单位,或是亲朋聚会,孩子是否出国留学或是已在哪里留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家庭原本没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只因其家长看同事、亲友们的孩子纷纷出国留学,这时髦的事情自己不能落下,便有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尤其是部分高考落榜的学生,其家长更是要想法儿送其出国留学,既为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也为挽回家庭的面子,一举两得。
七、让孩子出国留学,缓解家庭矛盾。近些年,外遇、离婚潮席卷社会,不少人事业有成,生财有道,却保不住原有的婚姻,再婚后原有子女与新人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只要孩子愿意,家长愿为孩子支付大笔留学的费用,去哪都行;有的家长甚至主动去送孩子出国留学。
显而易见,当今的留学热中掺杂了太多不良动机,正是这些不良的动机,导致很多家庭在做出国留学的决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正是当初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日后好多留学生留学的失利或失败。
天津某大学研究生院一位副院长对记者说:“不是我泼冷水,过去咱讲精英留学,到现在我认为仍应如此。你可以不是精英,但你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人。尽管现在我们有钱了,欧美大学的校门也向我们敞开了,但也不是谁想留学都能成才。事实证明,那些在国内读书就很吃力的学生,到国外后他(她)学习成绩也好不到哪去;那些在国内就管不住自己的学生,到国外后他(她)更加放任自己。如今很多家长无视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寻求出国留学,等待着他们的多半会是一个失败的结局。”
天津一位从事出国留学中介的人士对记者说:“你想象不到某些家长的随意性有多大。孩子给你带来了,问去哪留学?孩子没有发言权,全听家长的;家长两眼一抹黑,现听中介向他介绍情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最后他们凭感觉选择一个。有的干脆说你看能去哪就去哪。有时选定的国家或学校办不下来,换一个学校、甚至是国家行不行?对方就说行,不惜从头再来。从出国留学的这股劲头儿看,如今很多中国人的口袋确实是有钱了;从对留学的态度上看,觉得他们就像是选择旅游项目一样,盲目而又随意。”
并非所有人都适宜出国留学
记者采访后发现,上世纪中国人出国留学,要事先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因为父母知道因经济条件不佳,孩子独自一人留学在外会吃很多苦。如今则相反,留学热背后的推手,是万千留学生的家长,好多学生不愿出国留学,甚至是畏惧出国留学,是他们的家长以爱的名义把他们动员、甚至是赶上出国留学的道路。记者在北京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出发厅里多次看到,父母亲友一帮人送孩子出国前,孩子哭得悲恸欲绝,父母搂抱着孩子苦言相劝。
记者同时也发现,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后也很后悔,后悔他们事先不太了解海外的情况,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后悔他们并未真正看清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在困难或诱惑面前,自家的孩子会表现出有多大的忍耐力和自控力。很多家长事后才闹明白,出国留学的内容,绝非仅上学念书这一件事,其中还有生活自立、娱乐放松和情感交流等诸多方面的事情;还有如何走进那一陌生世界、如何让充满异域文化的社会接受自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时恰是学习之外的某些问题,成了孩子难以逾越的关卡。
前面提到的那对将女儿送到英国留学的张氏夫妇,事后总结出他们的失误是忽视了他们与女儿两代人之间成长背景的不同。当年他们是在“文革”和“上山下乡”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有一杯“上山下乡”的“苦酒”垫底,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可克服?因此他们没觉得当年的留学生活有多苦。而他们的女儿正相反,自小被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住进英国贵族化的私立学校,过着贵族式的生活,只因父母不在跟前、男友不在身边,她就觉得度日如年,哪里还有留学的心思。开始张氏夫妇责备女儿,过后他们意识到责任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为女儿准备了优越的“留学”条件,却没把女儿教育好,没让她进入到“留学”的角色中。
张氏夫妇女儿遇到的问题,据说普遍存在于今日的留学生中。今日之留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且是富裕人家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到大只知上课写作业,出门甚至连书包或行李都要由父母给提着,哪有生活自理的能力?留学突然间变换了天地,对于他们来说,纵使有钱,也像是被抛进生活的荒漠。
前面提到的那位将女儿送到美国读书的私企老总过后也检讨说,他的失误在于缺乏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当初他对美国校园环境、教学方式的认识,全部来自于他所看到的几部美国校园题材的影视剧,是被文学高度美化了的东西,哪想到性在高中里就如此泛滥?
说到这一点,移居美国多年的一位台湾人持有不同的见解。他对记者说:“性在美国部分高中里是很随便,但也并非所有的高中生都会那样滥情。经我观察,好多美国家庭、包括他们的子女,在性的问题上都很严肃。而恰恰是一些外国留学生,或为排解独居海外的寂寞,或因挡不住异性的诱惑,或为讨好当地学生进入他们的圈子,在性方面表现得比较随便。有关出国留学少年化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大量出现在台湾岛,凡就此事征求我意见的人,我全都告诫他们说,假如你的孩子不是给美国社会养的,就不要让他在大学毕业之前来美国读书。美国这里有鲜花,也有毒草;有的看似鲜花的东西,本身就是毒草。高中之前的孩子,世界观远未成熟,是非不分,驴马不辨,过早地来到美国,极有陷入泥潭的可能。沾染上性的问题还算是小事儿,一旦沾染上大麻、冰毒等毒品,将会毁掉孩子的人生。可惜好多没有来过美国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反认为美国什么都好,非要不顾一切地将尚属少年的孩子送来美国读书。”
早年间留学英国的毛洪均先生,深知中欧两地在文化、教育和生活上所存在的种种差异,日前他在巴黎通过长途电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我也不赞成孩子过早出国留学。当然了,孩子早出国确实有利于他掌握所在国的语言和融入所在国的社会,而融入当地社会、充分了解异国文化,又是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之外的另一重要任务,否则你出国留学干什么?在国内好一点的学校学习不就得了吗?但也必须想到,我们中国大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欧洲后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譬如,我们中国大陆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填鸭式’,老师教学照本宣科,读什么书,写什么作业,每项都有具体安排。欧洲的教育方法正相反,老师上课很少留作业,甚至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中国大陆的孩子到这儿后不知这学该怎么上了,考试自然难以过关。再就是,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自小管束得很严,出国留学,突然被放飞到无人管束的天地里,再加上手里有钱,孩子会像出笼的小鸟玩起来没完,无形中荒废了学业。英国这些年把教育当成拉升本国经济的产业,为招收大批留学生,不惜降低门槛,以致中国大陆好多学习成绩欠佳、甚至是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也能来英国读书。而实际上,由于很多孩子‘水土不服’,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心灰意冷下只好去疯玩、去宣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英国媒体时有反映中国留学生吸毒、卖淫、打架斗殴、甚至是杀人的负面报道,可见其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认为让孩子过早出国读书不是件好事;再就是不见得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实属一把双刃剑,搞好了,孩子成才,衣锦还乡;搞不好,孩子无功而返,没准儿还恶习一身。所以我劝家长们慎重,在作出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决定时,要摸清国外的真实情况,更要摸清自家孩子的底。”
“并非所有的学生全都适宜出国留学。”好多有过留学经历的成功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曾强调过这句话。那么,出国留学适宜与否的标准又该怎样划定呢?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对记者说过,留学成功所必须的三大条件是:一、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二、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三、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健康的人格、强大的内心、战胜软弱和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至于什么样的学生不太适宜出国留学,记者结合大量留学失败的案例,总结出如下几条:1.性格内向自闭的学生;2.自律自控能力严重缺乏的学生;3.贪图生活享受,吃不了苦,自理能力很差的学生;4.在国内就很平庸、不具钻研能力的学生;5.厌倦读书、不喜欢校园生活的学生;6.缺乏定力,不甘于寂寞的学生。
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对记者这样说,具有这些特征的孩子,不见得就是坏孩子。关键是其父母要清楚,具有这些特征的孩子出国留学后,留学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大,最好不要盲目地跟随当前的这股出国留学热,不要搞得鸡飞蛋打,也耽误了孩子的青春。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美术报考指南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美术报考神器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