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马赛曲》,法国巴黎凯旋门上的石制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吕德于 1836 年完成。《马赛曲》是 1792 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思想的纪念碑。
背景: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
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特点:
《马赛曲》不仅是法国人民抵抗奥国侵略的纪念碑,也是表现人民革命精神和热情的不朽之作。它在细节处理和整体构图的关系上十分谐调,富于运动感并有统一的气势。人物造型是真实的,形象构思却是寓意和象征的。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人物情绪的表现上看,都大大强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左侧为古典派雕刻家柯尔托 [1787 — 1843] 所作的《拿破仑加冕》;背面两块也改为了青年雕刻家埃特克斯 [1808 — 1888] 的作品)。
这尊石膏像马赛,就是那个大胡子战士的头像复制品。
故事:
1835 ~ 1836 年,吕德完成了为巴黎凯旋门所作的浮雕构图《 1792 年的义勇军》,即后来闻名的《马赛曲》。浮雕使作者一举成名。当它完成时,作者已经 52 岁了。这件描写法国历史上革命事件的雕塑品,采用了寓意的形式,既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又有古典的外貌。他后来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仍然保持着浪漫主义的作风,但缺乏时代感和真正的激情,例如 1845 ~ 1847 年创作的《拿破仑在不朽中醒来》便是如此。吕德的作吕主要收藏在布鲁塞尔与巴黎。他的故乡第戎建有吕德博物馆。
1855 年,这尊《马赛曲》使吕德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终身的荣誉。那年的 11 月 3 日,雕刻家去世了,享年 72 岁。
马赛浮雕原图:
马赛素描图:
※推荐使用:《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习100天,轻松提高文化课!
声明:以上整理自(美术高考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 | 泠暖画室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文化课书籍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一分一段表 | 2020美术联考时间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