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留学 > 留学动态

海归就业大不同:海归到底值不值钱?

2013-08-29

新浪教育

海归就业  /  海归  /  值不值钱  / 
文化书籍
51美术报考指南  美术志愿填报  

  39.96万——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继续稳居全球留学生输出国前列。

  越来越多的孩子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漂洋过海,其中甚至不乏幼童的身影,大众化、低龄化成为“呈井喷增长”的新一波留学热的显著特点。出国留学,正从一个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拥有的梦想,变成了众多普通家庭列上日程的一个计划。

  随之而来的是,短短几十年,“海归”这个词,也正发生着从精英标签向单纯的身份标示转变、从好工作高收入的象征向“不能和未来挂钩”转变。似乎,出国寻找出路的前景正在渐渐黯淡。而留学这笔昂贵的投资还能否换来超值的、甚至是等值的回报也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尽管今年夏天的杭州达到了“史上最高温”,但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小雯还是觉得寒意阵阵——她在就业市场上投出了50多份简历,但回应者寥寥,企业开出的薪水也远低于她的期望值,“难道现在‘海归’不值钱了吗?”与之相反的是,眼下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胡卫却在这个暑假就收到了国内一所地方高校的邀请,希望他毕业后到校任教,“还有一家医药公司也问过我的意见”。

  他们都是浩荡“海归”大军中的一员。可遭遇却迥然不同:一个是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另一个却又因为有海外求学经历而获得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不禁让人疑惑,“海归”到底还值不值钱?

  困惑 同是“海归”,就业为啥差这么多?

  “海带”,是网友对留学归国却依然处于待业状态的“海归”的一种趣称。

  今年刚从法国一所大学毕业回国的李正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海带”。学金融专业的他拿着国外“镀金”的大学毕业文凭意气风发地回了国,希望能轻松地在银行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然而他回国后却发现,现实远远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今年据说国内就业形势不太好,但总想着自己有一份国外还算不错的大学的文凭,应该不会受影响,但实在没想到找一份工作这么难,看来现在没多少人在乎‘海归’了吧”?

  与他有相似经历的还有王东。从新加坡一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回国后,他在北京租了一个小房间四处奔波找工作,一家家公司面试下来都没能就业,身心疲惫,“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还没打算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就业”。

  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的“海归”小松告诉记者,在他们那家不大的公司里就有好几个“海归”“我觉得今年能就业就很不错了,和我一起回国的有几个还待在家‘啃老’呢”。

  而即使是“幸运就业”的一批“海归”,也面临薪酬低于期望值的尴尬。

  “原来一提‘海归’,别说有多神气了,有了这个身份就等于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我们就是抱着送孩子出去后,再回来就能有一个好工作的打算。可没想到现实完全不是这样,早知道还不如不出国呢。”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曾女士特别沮丧,几年前,她和丈夫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把儿子送到英国一所大学就读,如今毕业回国的儿子几经折腾才在一家普通公司找到工作。“收入也就三千多元,和公司里国内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什么时候才能赚回出国留学的钱啊?”

  与李正们面对“海带”的尴尬局面截然相反的是,另一批“海归”却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金龟”。

  “回国时校领导还专门腾出办公室,给我搭建实验室。”回国十载,已经成为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的食品安全专家王硕,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初回国时的经历——校领导在他海外的实验室整整待了两个星期,跟他讲天津、学校的发展,最终打动了他,“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信任和事业更重要。”如今,在他的影响下,这样的温暖正被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天科大还为此专门成立了“‘海归’联谊会”。

  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毕业后成为美国普利司通公司材料研究方面的高层次科学家——陈忠仁身上一连串的头衔也让宁波大学为引进他“付出了很多心力”:除了把他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内,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活环境等条件外,甚至还动用了同学情谊、宁波乡情等对身为宁波人的陈忠仁进行游说。

  宁波大学人事处杨老师介绍,近年来,有海外留学经历,并且研究成果、学术地位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的重点;不少学校甚至在相关文件中对某些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出了“要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必备条件。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国内不少大学、研究机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海归”的最大需求方,如厦门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在招聘某些专业人才中都要求有“海外留学背景”。

  原因 “海归”分化,市场需求不同

  “‘海归’是个群体,和原来精英留学相比,目前这个群体也开始分化。现在出国留学很方便,‘海归’基数很大,有些原本素质条件一般,在国外又没有学到真正知识、没有积累工作经验的人回国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如是看待“‘海归’就业两重天”问题。

  一份调查数据佐证了王辉耀的看法。

  记者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中获悉,24岁至30岁的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回国总数的80%,而其中约一半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多以专业硕士班的形式完成国(境)外学业。这类项目,学时短是最大的特点。据用人单位反映,此类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应届硕士毕业生相比,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略强,更了解国际规范,但过短的学时使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国内的学生深入,科研能力稍差,也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近几年,“海归”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毕业就出去的小留学生在归国人员中占了不小比例,他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国内受教育的经历,找工作劣势明显,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知识和经验。另外,《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显示,海归人员的主要学科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这4个学科留学回国人数占总回国人数的77.8%。除了这四大专业以外,留学回国人数占比较多的是文学。这些专业的初级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也趋向“饱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海归”就业难。

  “国内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差,在和‘海归’竞争时,并不处下风。而不少‘海归’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大都集中于大城市,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不少‘海归’成为‘海带’。”一位“海归”表示。

  用人单位的想法也在转变。在宁波一家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曾经很热衷于招“海归”,不过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他们带来的西方理念和国内实际不太合拍,而且有些人自我膨胀得厉害,和其他员工相处也不太融洽。公司现在在招聘中碰到‘海归’时,都很谨慎,能力差不多的话,宁愿选择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李女士说。

  在福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的李艳也告诉记者,“现在‘海归’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随着出国门槛的降低,海归含金量减少,不少企业在经历泡沫经济的压力后,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当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与不少“海归”的求职碰壁形成对比,现实中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对“海归”“求之不得”,也就是竞相追逐“金龟”的现象,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目前高层次“海归”人才的稀缺。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在国外已经具有稳定的生活和事业,要放弃很难;另一方面,国外的科研环境确实更好,研究者只需埋头做学问,而在国内,跑项目、建实验室、找人才……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不少人难以适应。”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徐老师告诉记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曾追踪调查了自2005年至2011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29074名中国籍学生的回国意愿,2005年高达89.4%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美国工作,这一比例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82%。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巩万表示,虽然中国已经进入智力回流期,但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需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海归”。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筑巢引凤”。据该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这些海外人才系统的研究范式对学校的科研创新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本科层次设立了经济学和金融计量两个专业的国际化实验班,在研究生层次开始实践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层次的人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能在某些领域弥补国内空缺或带来突破。”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在一些领域内西方还是走在前列,对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一些大公司而言,引进这方面的人才要求有“海归”背景,其实也是看中人才是否有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意识,而这一点对日后能否出成果往往是很重要的。

  在天科大,“海归”的积极影响正在显现:天津市特聘教授张同存博士2007年底到校工作,到校两年就获得国家科研经费逾400万元;生物工程学院花尔并、刁爱坡、刘浩、王敏等“海归”已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接过了近代发酵工业先驱金培松前辈的火炬。传统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在高水平团队的推动下,步入提升水平的快车道,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质量、层次及获奖成果均位居天津市普通高校前列。

  如今已身为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的陈忠仁也给宁波大学带来了“回报”。除了和他导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在宁波成立了一个化学材料研究中心,定期举办格拉布斯论坛外,陈忠仁还发明了“超级吸油材料”,给海上油污污染防治提供了切实方向。

  建议 如何破解“海带”与“金龟”现象

  “报名人数爆棚。”在北京一家出国留学中介公司工作的刘女士介绍,每年的留学咨询会上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家长,甚至有孩子还在幼儿园就有来咨询出国留学事宜的家长。

  王辉耀认为,有条件出国留学虽然是件好事,但家长们和出国的学子应该充分认识当前“海带”现象。出国留学时应该有好的规划,要选一个跟国内未来发展有关的专业,目前留学人员集中的专业在国内已经“过剩”,而像慈善、社会管理、医疗、高端管理等专业在目前国内却很稀缺。另外在国外时,留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要学会建立国际人脉网络,回国后能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开展海外业务。

  一些跨国或有外贸往来的公司,也强调要有海外公司工作经历。“有海外公司的工作经验后他们的视野更国际化,熟悉西方现代公司运作模式,加上语言优势,竞争力不是国内毕业生可比的。”一位外贸公司的经理向记者介绍,今年在就业市场上他们公司招的全是有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

  已在中钢集团就业的“海归”唐亚认为,“海带”们一方面要调低期望,另一方面也要多转换观念,找准自己的优势。她身边就有学银行专业的“海归”从事了语言教育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少有条件的“海归”自主创业,“他们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至于‘金龟’现象的存在,反映了国家人才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批人才的引进更需要政策的推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认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一是对人才重用不重养,过于重视现成人才的引进,而轻视人才的培养,显得很功利;二是观近不观远,对于人才只是看到当前有没有用处,而很少从未来和发展来看;三是重“储钱”不重“储才”,我国当前人才储备显然落后于财富储备。针对此,他建议:一是完善外国学位认证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可资参考的高层人才信息;二是出台国家人才储备政策,利用政策杠杆,为未来进一步振兴,提前做准备;三是改革和调整政府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要充分利用好编制管理的人才储备效应。

  “国外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待遇和发展机会,如果在国内能发挥所学,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很多‘金龟’还是愿意回国的。”今年刚被一所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海归”博士刘颖说。

  链接

  当下“海归”的五大特征

  50%以上为一年期硕士

  调查显示,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外留学的时间平均为1.9年,其中硕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境)外留学时间为1.5年,博士学位为3.8年,本科生为2.9年。其中约一半人员为学期一年的硕士项目毕业生,且以英国的学校为主。

  学位学科集中,将近6成学生学商科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学位分布成1:8:1(博士:硕士:学士),以硕士学位人员为主。学科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特点:硕士学位留学回国人员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而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以理学和工学为主。上述四个学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为总人数的77.8%。

  高层人才回流率低

  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人才回流期,即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迅速增加的时期。报告同时指出,回流人员主要为在国(境)外学习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而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学历影响就业方向

  据统计,2012年在北京市范围内就业的留学回国就业人数为4678人,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就业市场,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据留学回国人员最后学历情况的不同,就业机构类型有较大差别。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主要就业机构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而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主要就职机构为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海归”就业地首选北京

  北京成为海归们最热衷就业的城市。统计显示,在北京范围就业的海归,绝大多数的原户籍不在北京,原户籍北京的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到10%,原户籍较多分布于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

  ——以上数据摘自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 (邓晖、游玉增整理)

  我看“海归”

  出国留学要慎重考虑

  说自己是“海带”其实有点尴尬,但细想想,搞成这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对留学的期望值太高,当时全家的想法是国外的文凭比国内的好,毕业了最好能留在国外,实在不行回国也可以找一个好工作。所以高中一毕业,父母就借钱送我出了国。二是在国外圈子太小,国外学习、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因为语言不行,我结交的几乎都是中国朋友。三是没学到多少东西,几年下来感觉除了英语比出国时有点长进,其他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毕业后,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太多了,找工作很难,所以只能回来。回国后发现工作也不好找,好的工作,人家不要我,一般的工作,工资低,实在放不下面子去上班。目前,我在朋友这里的英语培训班帮忙,发现这几年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培训班里的学生也大都为出国准备。我想劝劝他们的父母,选择出国留学时,还是要慎重考虑,不要期望值太高。另外在国外时,应该多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刘文星(澳大利亚某大学本科毕业,回国一年,待业中。目前在朋友开的一家暑假英语培训班帮忙。)

  出国留学要选择国家急需专业

  对于出国留学,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尽量要选择国家急需、且在目前培养水平上和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的专业去学习,牢牢把握国家需求。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的瑞士制表人才培养,在世界上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在我看来,如果付出比较大的经济成本,选择出国学习一个国内培养水平本来就不错的专业,必要性不大,回国后在求职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从我的自身工作出发,就我参加的高校招聘而言,录用一个“海归”首先要看的就是他的学科方向,看他的研究领域能不能符合未来整个学院的整体规划。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具体的专业选择上,我认为这是动态变化的。细心的家长、学生不妨了解一下最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很值得思考,这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等的变化投射在了就业市场上。因此,家长、考生在选择时不妨眼光放长远些,结合自身兴趣通盘考虑。

  今天招“海归”更有的放矢

  提起“海归”,最大的体会就是它从稀缺、高高在上的感觉变成了身边的平常存在,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现有教职员工中30%左右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而随着这种变化,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招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说,和十几年前面对“海归”的来者不拒相比,现在更理性、更有的放矢。

  从我们学校来看,在引进理念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潜力;二是学科特色,分拔高和拓展两个方向,在充实已有优势学科人才的基础上,更注重根据发展需求填补学科空白;三是道德品质。

  过去,国内高校习惯于在“家”里等着,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招聘会开在了国外,甚至亲自去已经看中的人才家中游说,在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再由他推荐其他人选,组建研究团队。

声明:以上整理自(新浪教育)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美术报考指南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北京院校 985高校 美术报考神器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画室大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热门阅读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