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以来,北京中高考改革很快成了舆论热词、各媒体热点。总的看,话题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上,认为这是在为了促进母语教学而拿英语开刀。笔者认为,这实在是对北京中高考改革的误读。
据高考方案意见稿,北京2016年高考英语满分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表面上看,确实是在拿英语开了一刀——分值由原来的150分减至100分,减幅高达50%,但由于总分不变,减下来的英语分自然要加在别的科目上,语文由原来的150分增加到180分,文理综加20分。
其实,对于此次北京中高考改革,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已表达得很清楚了。他说,以社会关注度高的中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就是想通过考试命题分值的变化、难度的降低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和全体家长、学生、老师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必须在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转变教与学方式,彻底摒弃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的僵化学习、复习方式。
说白了就是:此次英语、汉语分值的变化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口,通过这个切口,最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才是此次改革的最终目的所在。既然最终目标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试问:汉语能“独善其身”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看上去是拿英语开了一刀,其根本目的是在,借此为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动个“大手术”。
说英语只是改革一个切口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此次改革变化的只是分值多少,而不是取消。这在意见稿中“原则部分”表述得也十分清楚,“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让英语归位,早当如此!自1985年,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在广东进行英语、数学两科试点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存在很多问题,过分重视单词识记、语法训练,而忽略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哑巴英语”泛滥,教学浅层低效。
近年来,更由于附加在英语头上的考级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评定等外在因素过多过滥,本末倒置备受诟病,英语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全国普遍出现了汉语弱化病,“中国人写汉字能力变差”等新闻也屡现报刊,这也加剧了人们对强化母语、弱化英语的讨论。
但实际上,“汉语弱化”,其根源并不在于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很可能与方便快捷的打字和网络语言交流,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思考和手写能力有关,更何况还有念过书的都曾经历过的“中国式作文教学”。因此,那种把北京此次中高考改革“减少英语分值、增加汉语分值”的做法,看成是两者对立的认识,其实更是误读。
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中高考改革绝不是在分值上开个刀口那么简单,其根本还在于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手术”,以考改促教改,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一则改变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化和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规律;二则应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发挥社会阶层调节器之功能,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倘若这些都不做根本性的变革,不但减了分的英语改革变得意义不大,加了分的汉语恐怕也只会带来虚假的繁荣。
声明:以上整理自(新浪教育)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美术报考指南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美术报考神器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