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职教师资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重技强能、致学致用”的工程实训原则,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与学习,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统一。2000年开始,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剖析,开始进行新型工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以新建校级工程实训中心为契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完善了 “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工程实训教学取得突出成绩。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观察和研究表明,技术技能训练伴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呈螺旋式上升,包括“入、会、熟、精、通”五个过程。同时,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扎实的基础、精深的核心、广泛的扩展”特点。工程实训教学体系要符合大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认知特点,即,要有明确的总体和阶段性目的与要求;要设计正确合理的训练方法;要增强师生的交互,提高训练效率;要适当分配练习时间;要注意不同技能的相互作用,利用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强化技能养成。
“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设置不同的内容。
基础层包括工业系统认识实习和基本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两个阶段,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制造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相对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兴趣,建立基本工程意识,训练内容设置以系统认知和初级技能为主。
核心层包括职业核心技能训练和高新、复合技术技能训练两个阶段,强调技术技能训练的综合性,训练内容以各专业涉及的职业核心技能为主,结合工程实际,跟踪工业技术发展,按项目设置模块,由浅至深。
扩展层主要是创新实践活动阶段,采取一、二课堂相结合方式,课内以自选训练模块、学生自拟课题等形式进行,课外以指导性科技立项、学科和技能竞赛、教学设备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等形式开展。
引发一系列教学改革
在“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顶层设计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实训学时原则上不低于总学时的15%;按照“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采用“1+X”模块化模式,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基础,结合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修订工程实训教学大纲,建立“活页夹式”实训模块和项目;探索实践科学的工程实训教学方法,强调动脑、动手、出作品,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赛促练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训练中要求学生完成设计、制作、成型全过程;编写高水平实训教材,体现学校工程实训教学特色,公开出版实训教材22部,自编实训指导书、讲义49种;加强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教学环境和条件,在校内建设仿真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训中心,在校外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建设专兼结合高水平工程实训师资队伍。
“三层次、五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主管设计师和技术能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三十余所本科院校专门招收了该校毕业生担任工程训练课程指导教师。 2000年至今,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各类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个。
2009年,《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工程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获得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07年,学校以工程实训中心为蓝本,组织教师援建了埃塞俄比亚多科技术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以培养水、陆交通一线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主,并逐步向航空运输、轨道交通领域拓展,形成路、海、空、轨综合交通学科专业体系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56年的交通部济南汽车机械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省教育厅与交通厅共管,中国重汽集团参与办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综合交通”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以与交通行业长期共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行业优势、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为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以国家构建路、海、空、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契机,结合山东省出台的汽车、船舶、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主动服务于 “蓝黄”发展战略,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汽车产业和海洋产业等三大产业链,形成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和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3大交通类优势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航海技术、交通运输等15个优势专业,带动和辐射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着力构建路、海、空、轨的“综合交通”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交通类专业及交通类紧密相关专业37个,占77%,交通类专业在校生占全体在校生的66%。科研项目、奖励、论文、专利中交通行业类占总数的80%以上。4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均为交通类专业。2011年在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领域6个专业方向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其中“游艇邮轮工程”专业方向填补了中国游艇邮轮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空白。
精致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02年升本以来,学校在4次大规模专业调研的基础上,4次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以来,学校全面组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通过调研—规划—实施—反馈4个过程的不断循环,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精致化培养。至今50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共计调研了730余家用人单位,对“具有成长力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交通一线岗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都有了真实触感。在此基础上,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优化。
构建以“大平台、小模块”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目标能力化和考核形式多样化。为使学生提前认知行业与专业特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将“专业导论”课调整到前3学期开设,并增开“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建立了校内实验室体系、校内实习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10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113个分实验室中有33个实验室获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3个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机动车检测实验中心是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实验室。
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保留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交通类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强化行业实践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每年学校各院(部)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行业、协会进行业务培训或进修。学校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引领,重塑教师“传授+教练”双重角色,建设“训练式课堂”,制定“训练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教与学两个主体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由于学校及时地调整办学思路和服务面向,一方面从面向单一的交通行业服务转变为面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更加主动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政府、行业支持,充分拓展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为交通行业服务的空间,为学校建成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科技学院:以工程能力为核心深化中德合作
浙江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德合作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从1984年建校起,学校就执行中德双方政府协议,学习借鉴德国举办应用科学大学(FH)的经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92年,学校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30年来,学校坚持学习借鉴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根据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的评估,学校中德合作项目被评为“样本项目”。2013年春,学校设立中德工程师学院。
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德国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内容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科技学院就设置了生产实习(金工、电工实习)和工程实习两个“实践学期”,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又引入“项目教学”,这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该校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德国博世公司、浙江雪豹皮衣有限公司、浙江凯地丝绸公司、杭州喜德宝丝绸印染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设计师。轻工学院包装专业去年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汽车急救包”设计,设计成果受到企业高度认可,毕业生当场被企业定走。
近年来,学校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工科专业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接近50%。机械学院从2008版培养方案起,就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取消所有课程实验,将基础、专业、综合实验加以整合,通过模块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走入实验室,走进教师科研项目,以“跟班”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松下电子实验室每年招收20名学生,经过一年“跟班”学生掌握电子编程控制的全过程,毕业时被企业“哄抢”。
目前,学校工科实践教学课时已超过总课时的35%,教育教学出现文本模式向实践模式、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的一系列转变。
另一方面,浙江科技学院还将学生送出国门,实地享受德国工程教育。学校先后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8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项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派至德国合作院校继续学业,最终可获得两国学校学位。
保障:校企合作和“双师型”队伍
今年6月,学校与浙江省工商联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多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大批校企研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就有百余个。去年7月,学校与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获教育部等部委批准。除省工商联外,学校还与省汽摩配商会等签订合作协议。这些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实习实践岗位。学校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德国FH的教授具有鲜明的“双师型”特色,他们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学校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通过企业挂职、跟班锻炼,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学校还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引进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或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专家来校兼职任教。
“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更是严格遴选教师,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要求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课程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工程系列职称和8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通过政策的持续保障,现专任教师中有企业经历“双师型”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科专任教师中这一比例超过50%。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工程项目设计、专利、技术服务等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在30年中德合作的历程中,学校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德国工程师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更强调要学习以“严谨理性、追求卓越”为特征的德国工程师精神。学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大力加强工程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形成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能力教育实践培养体系。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研究机构进学校实际项目进课堂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定位于服务西南经济,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不断探索。以该校建筑学院为典型,他们通过成立校内研究机构、引进实际工程项目、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搭建平台等多种举措,将研究机构引入学校,将工程项目引入课堂,展示了一种产教融合的模式。该模式对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有机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立研究机构加快产学研进程
为加快产学研进程,该校建筑学院成立了三个研究所:酒店研究所、山地建筑研究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副所长由本学院的青年教师担任。三个研究所均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服务地方。该举措为工程师指导青年教师搭建了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大量锻炼的机会。研究所承担相关的实践项目,由老师带队,学生参与,以此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技巧和能力。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崛起,我国的酒店业持续升温、发展迅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新的课题尚需解决。该学院又迎合社会发展需求成立了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所。该研究所专注于研究酒店建筑的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功能设置、空间形态、文化价值、风格整合等,梳理总结酒店建筑设计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由青年教师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参与其中,出版酒店设计的专著,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该研究所的成立,也为以后青年教师及学生参与相关项目搭建了重要平台。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风文化形成了吊脚楼建筑传统,逐步汇集成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巴渝地区珍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山地建筑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历史文化建筑研究所、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所从多角度专注于研究吊脚楼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致力于探索山地建筑设计研究的科学方法,组织承担系列项目,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队、青年教师及学生组成的研究团队,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在结合前人及山地建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归纳总结山地建筑的特征、模式、营造技艺、文化传承等,极大加快了产学研进程。
参加实际项目锻炼工程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该校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作业及毕业设计的选题采取“真题真做”。老师根据自己参与的实际项目,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量身制作任务书,由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所有步骤,包括前期调研在内,学生所做的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根据需要到现场看地形,了解项目周边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强。
2013年,建筑学院大楼改建工程就实行了模拟招投标大赛。比赛虽为模拟招标,但采取学生亲自实地测量,一切方案数据均以大楼实际数据为准的方式,以此制作出工程改建实际操作方案,参与比赛点评的专家均为设计所工程师,学生的作品得到了这些工程师的肯定。该栋大楼的工程改造吸收了参赛学生的优秀设计思想。
强化毕业设计建立产学研链条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做的最后一次作业,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一个融合,所以该校第一届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学生选题全部以实际项目为来源,采取边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的方式。为了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特聘毕业设计项目涉及的校外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如消防设计规范、城市规划设计规范、酒店设计、旅游地产等专题讲座,为学生上好最后一课,使学生在讲座中学到了很多实际工作中需要的重要知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标准较好地达到了项目的标准,优选的毕业设计直接被相应企业用到项目施工中。这样的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完整的产学研链条。
该校建筑学院将研究机构引进学校,工程设计项目进课堂,是一种校企融合机制的探索,完善该机制,对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有机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声明:以上整理自(中国美术高考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美术报考指南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美术报考神器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