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 > 教育资讯

人大语文改革引热议 大学语文怎样减负增效

2013-12-02

中国教育报

文化书籍
51美术报考指南  美术志愿填报  

  大学语文课由必修调整为选修,中国人民大学课程改革引起热烈讨论。记者日前走访人民大学,诸多学者表示,就大学教育而言,母语教育并非只有开设“大学语文”一途,更不是只能靠单一课程来完成母语教育的使命,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重视母语教育,重视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就完全可以利用大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更高的水准上,在更深刻的内涵上,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母语教育。

  管理者说: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

  中国人民大学在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大学汉语”课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课程调整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利用有限的高水平师资,建设精品课程,扩大学生选择性,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落实因材施教。

  这里,应当注意到改革背景。该校教务处处长洪大用介绍,人大自2007年在全校恢复建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报考人民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好的语文基础,简单的一般化语文教学确实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难以承受母语教育之重。洪大用说,只有全校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母语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语教育更加丰满,更加有效,才能增进学生的厚重素养。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推出三大举措:一是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加强文化与历史教育,其中包括大学汉语素养类课程;二是建设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加强历史与文化经典教育;三是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育学生艺术素养;四是开放全校课程,包括文学、国学课程群,供学生自由选修;五是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包括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

  在课外教学方面,学校组织教师指导全体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与文化经典,组织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要求各个学院安排专业写作指导环节,加强学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创设“国学”、“古典学”实验班,探索进一步系统强化母语教育、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教师表示:母语教育过程要延展到整个本科四年

  大学汉语课由必修调整为选修,并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弱化了母语教育。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贺阳教授看来,大学阶段的母语教育关键并不在于大学汉语或大学语文课是否开设以及如何开设,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能把母语能力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目标之一。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本着这个原则,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都可以通过相应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应的课业要求,兼顾母语教育,更何况像中国文学名著赏析、中国古代经典研读这样的通识课程,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种母语教育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朱子辉认为,对大学汉语,要给它“减负降压”。这一次人大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所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其实也正反映了国人对这门“普通课程”所持有的“并不普通的心态”!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大学汉语这门课程,而是我们自己!大学语文已从“必选”课程,纳入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教育的系统课程中。大学语文终于去除了它身上的一切重负与虚荣,回归原本那个普普通通的自己!

  作为一个既担任专业课又讲授公共课的教师,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表示,以往大学汉语必修课程承担过多的功能和使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校这次调整大学汉语课程设置,主要是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求。

  学生认为:重要的是课程质量而不是课程性质

  加强母语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不是一门课所能决定的。汉语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教学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一些。

  人大哲学院本科生宋竞认为,大学语文改革后变成选修课,加上通识教育、原著选读等课程,反而能让“大学语文”更深、更广、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现在课堂外有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而且还有很多机会聆听文学院举办的作家公开讲座。我觉得“大学汉语”改革失去的只是形式,得到的却是更加浓厚的语文教学氛围。

  人大理学院本科生丁亮宇认为,现在大学的语文教学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就是考试。回顾十余年来的语文学习,太多的时间用在了应试方面。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试的话,上座率必然不高。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学习的阅读性和人文性。只有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教学转变,真正让我们被老师的才华吸引,大学校园内的语文课程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人大文学院研究生赵天成认为,如果单纯从汉语语言教育角度来说,那么任何一个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受的训练已经足够了,所欠缺的可能是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而这是更应该化作个人修养层面的终身的自觉意识,而不是纳入考核机制的强制性要求。无疑,作为一门课程的大学汉语,重要的应该是课程的质量,而不是课程的性质。如果大学语文从一个无人愿上的可以“混”的必修课,变成一门受欢迎的精品选修课的话,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声明:以上整理自(中国教育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美术报考指南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北京院校 985高校 美术报考神器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画室大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热门阅读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