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高考 > 美考资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美育,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

2013-12-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书籍
51美术报考指南  美术志愿填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所谓美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如何让美育开展得更为有效,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记者:您如何评价近年来公众审美素养的变化?

  潘公凯: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国长期开展美育的努力下,公众的审美素养有了较大的提升。从公共文化的层面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了较为先进的文化设施,这是开展美育的基本保证;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审美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就以服装的色彩为例,我们从不同年代流行的服装颜色,就能捕捉到一条清晰的审美能力提升的轨迹。从大红大绿的强反差,到近些年来流行的在细腻的纯色中夹杂鲜艳的色彩,尽管目前流行的色彩中也会有饱满的红色,但是较最初的大红色更加讲究纯度、色度,对比与搭配,同样是红色,其中蕴含的情绪和文化倾向已经大不相同,这就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表现。

  记者:您心目中理想的美育是怎样的?

  潘公凯:还是从感性的画面谈起。驻足巴黎街头,你会发现,身边走过的每个人,包括上了年纪的老人服装搭配都很协调得体,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有一个美育开展的方式和过程长短的问题。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美育既要有课程与知识的讲授,更要有环境与氛围的营造,需要耳濡目染,需要润物无声。当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幼年阶段就已经在公共美术馆中上美术课,在大师经典画作的陪伴中长大、在高雅乐曲的陪伴下长大,十年二十年之后,他自然能慢慢欣赏高层次的美、欣赏更复杂更为细腻的美。

  同时,对于开展美育的定位和要求也应当有所提高,不是让公众看到一幅画、一个展览就是开展美育了,而是要强调美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以真正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为目标。美育并不是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个音乐家、画家,但是一定要切实做到帮助受教育者完成审美能力的提升。

  记者:在开展美育、提升全民审美素养的过程中,以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一个高端的学府,在全民普及美育的过程中,做着直接与间接的工作。直接的工作是指,美院培养了大量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间接的工作是指,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如广场、雕塑、展览馆、古建、壁画的建设与修复,美院的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再比如,美院的许多知名学者还承担着编写中小学美术课本的任务,这都是间接地做着普及美育、提升公众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工作。

  记者:今年是美院建院95周年,正式确立了“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这在当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潘公凯:“尽精微,致广大”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徐悲鸿先生从《中庸》中选取的,将其用于指导素描教学与绘画造型。

  “尽精微,致广大”的教学理念,从育人与艺术传播两个方面解读,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艺术创作来看,“尽精微”指艺术创作要脚踏实地,做精做细, “致广大”指艺术创作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开阔的眼光,要有国际视野。从育人的角度分析,美院培养的人才都是最高水平的高精尖人才,要秉持学术上的最高标准,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具有兼容并蓄的能力和宽广包容的胸怀,有弘扬民族文化的远大抱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为更广阔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大志向。因此,在当下用这句话作为校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声明:以上整理自(人民网-人民日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美术报考指南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北京院校 985高校 美术报考神器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画室大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热门阅读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