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难点重点,高考改革又是考试改革的重点难点。一方面要解决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怎么招、招什么的问题。
的确如此。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考试改革这块硬骨头看来是不得不啃了。而且,随着洋高考的大举“登陆”,国内高考面临巨大冲击。据不少媒体报道,近年来国内高考弃考者日众,而出国就学者却日渐其多,这就使得我们国内的高考改革更是如箭在弦,不得不改,也不能不改。
然而,高考改革改什么?是内容,还是形式?显然,我们最近已经出台了不少这方面的举措:比如,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招生将基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和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表现加以录取等。毫无疑问,这些举措都很重要,它们像一支支船桨,必将推动高考改革这艘大船向深水区进发。然而,面对茫茫大海,解决动力问题固然重要,可关键的方向问题岂能忽视?高考改革要想顺利渡过深水区,需首先解决“导航仪”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权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共识,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改革者心中的“导航仪”。不然,当教育改革这艘航船遇到激流险滩乃至漩涡时,很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倒行也未可知。
不是吗?近年来当高考遭遇地域间不公时,呼吁重新回到全国一张卷、一考定终身的还少吗?当人大[微博]自主招生出现腐败案时,主张取消自主招生的不是还大有人在吗?大凡改革,很少有一帆风顺的,自古如此。但因噎废食、跌跟头就不走路甚至走回头路的心态着实要不得。
高考改革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发现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发展每个人的自身潜力,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最终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广开门路;需要的不是一花独放,而是百花争艳;需要的不是画地为牢,而是放开绳索,鼓励人人创造。由此意义上,真正赋予学生的学校选择权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航行的原动力问题,这理当成为高考改革的核心指针。
其实,西方不少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高校,高考录取时会先设置一个参考分数,比这个分数高或低几分的同学都有可能拿到录取通知书;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是否有自己的特质,能否为学校带来新的活力,能否在与学校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激发想象和创造。试想,在这样以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指挥棒下,学生们谁还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呢?与之相对应的,是赋予学生自主的选择权。如在美国高校评价中,有一项指标为“新生留校率”,是用每年的新生在入学一年后,还有多少愿意继续留下读书,来考查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高,自然吸引更多学生求学。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但教育规律是共通的,只要培养人才的导向正确、方法合理,技术环节是能在实践中逐步得以完善的。
声明:以上整理自(现代教育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院校大全 | 各省艺考 | 美术报考指南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北京院校 | 985高校 | 美术报考神器 | 九大美院 |
找画室锦囊 |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 画室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