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高考 > 高考动态

高考改革成都高二高三不受影响 高一需等细则

2014-09-05

成都商报

文化书籍
51美术报考指南  美术志愿填报  

  美术高考网讯:核心提示

  不高考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新增加

  学业水平考试

  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每门“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怎么考·教育部说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一年或两考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实施意见》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至于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刘利民表示,这次改革是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新意见刚公布,“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消息便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眼球。但事实上,在“不分文理”的背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以往文综/理综的板块,将由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这6门中的任意3门的成绩代替,而这3门考生自选的科目,使用的正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

  《意见》4日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部负责人就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避免严重偏科的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今后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啥时候考·连线本地>>>

  高二高三不受影响 高一新生要等细则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本轮改革是从2014年开始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四川目前还未进入试点省份,2015年和2016年高考都不会采用这种新模式,也就是说,目前的高二、高三的学生都不会受到影响,但具体高一新生是否纳入,还要等四川版实施意见出台。

  石室中学校长助理徐锐就表示,他最关心的就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因为目前,这个考试在四川还没真正和高考成绩挂钩,而一旦要挂钩,就势必要保证它的公正性和严密性。同时,由于这项考试是学完一门清一门,那什么科目在哪个学期考,也会直接影响高中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如何考,考哪些内容,怎么才严谨,大家都盼望具体的细则早日出台。”

  社会热议·直通学校>>>

  学业水平考试难度或将适中 压力不会太大

  昨天,部分家长对成都商报记者流露出“怕娃娃增负”的担忧。在他们看来,如果采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就意味着以前的“最后一考”被分散到了高中三年里进行,时间虽分散了,但重要性不减,“如果娃娃每个学期都要面临考试,那高考压力岂不是被拖长到了三年?”

  校长:

  学生的兴趣特长被尊重

  不会太难

  对这个问题,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龚智发认为,如果学业考试6门功课的难度,都达到了现在的高考水平,那的确可能给学生增负。毕竟,原来除语数外,只重点突破3科,但现在为了保证最后总分较高,每门功课都不能太放松,如果考得太难,学起来压力就大了。但龚智发认为,新的招考方案就是要扭转片面应试的倾向,所以他分析说,学业水平考试难度可能会适中,既不会太难给学生增负,又不会太简单达不到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每学期考一点,重点分散了,压力也分散了”。

  上海曹杨二中校长王洋认为,如今从6门中选3门,每个学生可以有20种组合供选择,相比以前理科生从3门理科副课中选一门、文科从文科副课中选一门的每人3种选择,显然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被充分尊重。但千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3+1到3+3”的变化,尽管目前具体细则尚未出台,但这次方案的整体原则不是给学生增压,所以在考试方式上,不外乎几种可能性:第一,把3门考试的知识点整体减少,使知识点的量相当于原来的那1门“+1”;第二,如果因为完善知识结构的需要,相关知识点不能减少,受教学时间限制,则可以降低难度;第三,综合以上两种可能性,把知识点和难度进行整体调整,达到为学生减压、至少不增压的目的。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应对“+1”时的精力乘以3倍来应对那三门副课科目;学校也不可能把原先用于“+1”时的课时和师资乘以三倍。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原先“3+1”方案里如果仅有1门副课考砸,对高考总分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但“3+3”后,即便有1门副课考砸,还可以凭借另外两门的分数“拉一拉”,所以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而不会那么大。

  老师:

  英语考两次

  有可能会增加学生负担

  广州一所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老师认为,改革的方向是好的。这位老师认为,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可以使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分文理科的情况下,除了语数外,文科考生考文综、理科考生考理综,导致理科生除了语文之外,对历史地理政治方面了解得比较少,文科生除了数学之外,在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后,对物理化学生物不会太用功学。

  但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存在一些困惑。首先,考试科目如何与专业建立联系呢?按照文理分科的话,一般情况下数学系不会或很少招收文科生。如果文理不分科了,考生在自选科目中选择了地理、政治、物理,他能不能考数学系呢?另外,这样改革,会不会造成学生们在高一、高二阶段努力学自选学科,到高三再全力冲击语数外呢?另外,高三的排课也存在问题,一整年都只排语数外么?还有,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即使第一次考得很好了,也会不愿意放弃第二次争取更好成绩的机会,那么这在无形中,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

  家长:

  平时压力肯定更大

  但高三不至于太累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公布,引起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记者昨天采访发现,不少家长对于高中文理不分科等措施表示赞成。

  上海市民钱女士的女儿今年刚刚升入上海市晋元中学读高一。“女儿今天看了高考改革的方案,她觉得从高一到高三都要考试,平时压力肯定更大了,毕竟过去只要高三冲刺。但我觉得,将高三一年的压力平摊到三年当中,挺好的,不至于高三搞得太累。”

  钱女士的女儿初三期间一直在校外培训机构补课。进入高一后,还会选择校外补课吗?对此,钱女士说,她想等新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后再决定。“她的老师也建议说等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根据成绩来决定要不要出去补课。”

  广州市民叶女士的孩子目前读初三,她说已经做好了让孩子“当小白鼠”的准备。“让孩子在高考中有选择是件好事,不用栽在一张试卷上。6门科目一门一清,有利于减负,考一门专攻一门,也有利于孩子在高中三年保持学习动力。”不过叶女士担心,6选3还是对擅长理科的学生有利。“物理化学容易拿高分,政治历史一般难以拉开差距。这样一来,恐怕大家都在拼理科。”叶女士希望,广东的高考方案能尽快出炉,“不要等到孩子都上高一了,还摸不清努力方向”。

  专家:

  高校招生未来应是

  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

  高考改革的推动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现在的高考政策貌似公平,但其实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城市和乡村之间也有不公平。

  储朝晖说,要建立相关法规规范社会专业机构怎么考试、怎么保证公平公正客观。他介绍,这主要包括两个环节:招生由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考试由专业组织承担。未来短期内可能由各个省的考试院进行体制改革后转变成考试的专业组织,也可能有其他组织出现。

  现在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的方式,半天解决问题,对高校最简单方便,而且没有争议。今后如实行双向选择、多次录取的制度,要综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甚至高校面试的成绩,还要组织各院系参与、按学院和学科招生,录取过程可能长达数月,且要公开和问责,“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在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上海市和浙江省被点为“排头兵”,要求在今年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一所“211”高校的四川招生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截至目前,上海的方案并未出炉。不过在他看来,“上海的孩子只要不挑学校和专业,几乎都有大学念”,新方案在上海的实施将比较顺利,实现稳妥过渡。

  培训机构:

  英语热度不会减

  冷门补习科目可能变热

  范晓卉是嘉祥九思培训学校青少年英语学习中心的部门经理,已经从事培训教育多年。在她看来,高考改革会对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造成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外语分值仍然是150分,而且还需要统一考试,虽然有两次机会,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补课的热度不会减少。她认为,今后可能会出现专门针对两次外语考试的冲刺班,以集中精力提高成绩。

  范晓卉表示,其余物理、化学、历史等6科,现在补习较多的是物理、化学这类难度较大的,今后补习范围有可能更为全面,物理、化学有所减少,其他历史、政治、地理等有所增加。

  成都另外一家培训机构望子成龙学校校长蒋杨斌认为,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语数外三科的地位被进一步加强,现在补习语文的不到该校全部补习学生的5%,“补习最多的科目是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这种格局可能会改变。”蒋杨斌说。

  “英语和数学的地位不会改变,语文的地位将会提高,其他补习政治、地理、历史的人也会有所增加,从培训机构角度来讲,也计划做好相应准备。”蒋杨斌说,因为物理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只选择3科计入成绩,相信学生也会有更多时间来学习自己选择的科目,以提高选择科目的成绩。

  回顾高考37年改革路>>>

  1977 恢复高考

  当年高考报考人数约570万人,录取人数约27万,录取率4.7%。

  1983 定向招生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 出现“自费生”

  高考招生制度变成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1989 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

  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1995 高考“3+2”

  高考试行“3+2”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理工科加考物理和化学。

  1996 试行“并轨”招生

  消除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高校学费也开始增加。

  1999 推行“3+X”

  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扩大招生数量。

  2000 高考一年两次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 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高考考生不再有“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

  2002 网上录取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现网上录取。

  2003 试行自主招生 高考提前1个月

  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实施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9日举行。

  2004 11省市自主命题

  除已实行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经教育部批准广东等11个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2007 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2 开放异地高考

  当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以及公安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3年,12个省市组织4440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2014年,28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考。

  2014 不分文理科

  取消现在“3+理综/文综”的考试模式,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

  延伸阅读>>>

  专家解析高考改革:四川近期难实现取消录取批次

  张恒亮认为,事实上,在录取时的一本、二本、三本只是录取批次的区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校的办学实力。若按照设想,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后,学生们就可以按照对学校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但从目前看,由于招生录取还是统一的集中录取,一个学生无法被多个学校同时录取,为此在录取阶段就必须得给高校排个序,依次投档,这样才能让录取有序操作。

  高考改革:“华约”等自主招生联盟明年将瓦解

  自主招生还将被放在高考之后进行,在专家曾天山看来,之前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前,使得集体注意力分散,本来针对少数学生的事情,变为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无形中成为“小高考”。而放在高考后进行,有利于学生对成绩进行预测,综合考量后选择是否参与。

  高考改革:重点高校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按照《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将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声明:以上整理自(成都商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美术报考指南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北京院校 985高校 美术报考神器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画室大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热门阅读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