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画室信息 > 招聘信息

谈谈成人美术教育水墨教学

2013-09-28

河北师大美术培训中心

 / 
文化书籍
51美术报考指南  美术志愿填报  

   一、感受笔墨魅力

  笔墨是具体的,必须由作品体现出来,因此笔墨就成为了中国画评鉴的核心对象。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的多样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与笔墨语言的多样性相通,认识个性语言差异所形成的笔墨独特魅力,是成人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的关键所在。

  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独特感受反映在中国画家的笔墨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倪云林的笔墨“逸气”滋养了渐江和尚,八大山人的笔墨“悲狂”成就了齐白石、潘天寿。对于经典作品进行归纳、分析、辨识、鉴赏,把极具价值的笔墨找寻出来,再根据学员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辅导、评价等环节中,都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尊重学员审美情感,发掘他们的独特审美潜质,与大师作品“悟对神通”,并通过求同存异的交流,排除教师固有的审美喜好,避免对学员审美感受的心理干扰,正确引导,师生共同提高笔墨审美的鉴赏力。例如,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费时多年长达两米的山水长卷中,笔墨扑朔迷离,穷极变化,终归于平淡的世外桃源。明代徐渭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水墨的艺术表现力,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以抒发压抑、悲愤、强烈的内心情感,使每个观者都能体会到作者当时运笔用墨的浑然飘逸、气势奔放、一气呵成的强烈气息。而齐白石先生的《工虫花卉》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精致的工笔勾染与写意笔法形成的奇妙对比,却又浑然天成。

  高质量的笔墨,一在力感,二在韵味。力感主要由线和皱决定,韵味与笔法密切相关,而与墨的关系更大,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标准是“一波三折”“刚柔得中”“浑厚华滋”,而“浑厚华滋”就包含着力感和韵味。

  在指导学员对经典水墨作品分析欣赏时,教师应合理地发挥指导作用,启发学员结合自己水平和习作练习的笔墨经验对经典作品的笔墨用心灵感悟。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激发审美热情,理性辨析每一个局部,理解笔墨的“平、圆、重、留、变”,感受笔墨的力感和韵味。如赏析潘天寿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理性且极具个性,强调结构的张力,笔线的分析与渗透力,沉凝老辣,与黄宾虹的笔墨大不相同。要充分认识到材料、形象、空间结构、画家性情、地理环境等都是影响作品笔墨语言形成的因素。努力将学生的审美眼光提升到一定高度,为掌握笔墨技法要领形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为培养积极的创造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合理选择欣赏内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强化欣赏教学环节,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内容选择与教学环节安排是关键。成人学员知识结构复杂,是具有巨大差异性的群体,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得当的,应尽可能地适应各种层次学员的知识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反映在教师备课上,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的学员的审美趣味,在准备欣赏美术作品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教学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笔墨经验,感受和赏析才会进入一定的深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电教用具及手段,培养学员具备一双独特的感受笔墨魅力的慧眼。

  二、探索工具材料

  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传统工具材料。丰富的笔墨技法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象,肌理效果是经过画家用不同的运笔用墨技巧,并对不同的绘画物质媒介不断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中所呈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力。

  在笔墨语言训练中,也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来拓展学生的笔墨表现力。过去水墨教学中,只是运用传统的墨汁(瓶装书画墨汁),国画颜料,普通生宣纸,用笔仅强调中锋、侧锋、逆锋等传统基础技法,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肌理问题在成人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表现力,如物象的不同质感,可以传达精致、柔和、厚重、粗犷等不同感觉,因而应该重视水墨媒体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所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水墨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

  不同水墨材质和技法的运用,引发不同的笔墨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的差异性。学习继承前人优秀的传统技法,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

  我们在笔墨训练中首先要熟稔传统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十八描法,要熟练掌握山水基础技法中的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豆掰皴等各种皴法,熟悉中锋、 侧锋、散锋等传统笔法,熟练掌握浓、淡、焦、湿、清等各种墨法。鼓励学员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要大胆地尝试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如宿墨、墨膏、水彩、水粉、丙烯、油彩、胶、矾、果汁、豆浆、洗洁精、草纹纸、毛边纸等各种材料的使用,还有油画笔、板刷,通过罩、染、滴、堆、积、冲、泼、喷、撒、拓、印等方法手段的运用,会产生偶发的意想不到的丰富肌理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启发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造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的运用可产生不同水墨肌理效果,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可能模糊画种的界限,实际上,在现代实验性水墨领域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水墨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探索拓展水墨语言教学新途径的可能性,使学员感受水墨的独特魅力。

  三、尝试笔墨构成

  那么,何为“构成”?“构成”源于拉丁文Compasitio,是指用美的元素构成新的单元。简要说来,在孤立的点、线、面、色彩及材料等视觉要素或构成元素中,寻找出它们之间关系或结构程式,只是这种关系必须形成艺术表现的程式和符合视觉的审美规律。说到底,构成或曰构成法则,既是艺术作品内部结构的规律,又是艺术作品赖以聚合成流的渠道,是写意画内在真气与脉络的骨架,是一切绘画(包括水墨画)的基础工程。学习构成,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绘画艺术内部规律。

  笔墨性能与构成学原本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笔情墨趣在审美意识中的内在作用,超出了一般构成性质,因而运用笔墨符号所产生的意义,风格特点也就完全不同了。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艺术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诉诸直接的知觉意象,一种充满了感情生命和富有个性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显然,由直觉和功力不期而然出现的符号,特别是水墨笔线的符号,是中国画意象构思的单元,这些单元具有自由组合的无限空间和巨大可塑性,因此也是水墨教学技法练习中认识和表现的起点,也可以说,水墨笔线符号构成是特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以规范化的简便手段诉诸画面的最基本形式。它的内涵极其单纯而有限,而其外延的构成关系却变化无端,极其丰富。水墨构成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员创造一种平面的视觉形式,把水墨的各种因素组织在一个统一有序、均衡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性。在有限的二维空间中,调动丰富的形象因素,做反复配置练习,以达到能够产生最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最佳形式。

  水墨构成的基本要素,无非是将点、线、形、块以浓淡干湿皴擦点染丰富的肌理遵照多样性统一的基本规律,拼接组合在同一平面空间中。这就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引导,首先对于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如,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作者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山花幽草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变化丰富,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如此例证在山水、花鸟、人物经典名作中比比皆是,墨的浓淡干湿,笔的轻重缓疾,线的疏密有致,形块的大小方圆,组合的倚重聚散呼应交错重叠,外轮廓的横平竖直、弧形、圆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配置得当,相得益彰。

  应当承认,水墨构成在没有具体形象描绘时仍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可以通过线、形、墨色的配置造成观赏的视觉节奏感,影响观者的情绪,那么教师把当代有成就的水墨画家的作品有时也可以是局部选择剪裁下的作品一部分,分别装裱作为学生观赏、临摹的范画,并时常换置摆放的方向,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由此激发学生的视觉新奇感,并不断受到启发。这些水墨画面的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含义,而只具有和谐的抽象组合因素,但能传达出隐喻、象征的意象造型形象。每一幅水墨小品都是通过不具任何特定含义的线条、几何形状以及色调,可能就会引起一连串丰富有特别意义的联想。

  四、参与水墨评价

  成人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员水墨作业的评价应尊重他们自身的思想及体验,在具体的水墨语言训练中拓宽自己水墨经验和感受,建立独特的水墨感受体系,并形成较高品位的水墨评价取向。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水墨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水墨语言评价能力,提高其审美力,不仅能培养其笔墨意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思辨能力。在水墨习作评价中,可采取描述、分析、讨论及小型展览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体系,传统的评价以学生交几张作业打分方式进行。但是,成人美术教育中的学员因生长环境、个性、专业基础、职业等差异在水墨语言学习中则表现出不同的才情,因此,其努力学习的过程即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学员参与评述、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其学习热情,发现其艺术个性,从而培养学员的观察力、审美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发展其个性特征。

  传统的教学评价单一,教师往往关注水墨作业中的笔墨功夫强不强,把眼光放在传统的笔墨程式语言标准和学科知识掌握方面,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呈现出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水墨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感情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通过评价发现他们的多方面潜质,了解其发展要求。在学习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学科知识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水墨创作能力。

声明:以上整理自(河北师大美术培训中心)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美术报考指南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北京院校 985高校 美术报考神器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艺考文化课高分冲刺 美术联考没过怎么办 画室大全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热门阅读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